不可否认,国内存在很多骗子现象,所以和澳大利亚一样,引进中介管理制度是欢迎的,但是相对澳大利亚的管理方法,有很多漏洞和不公平的地方:
- 留学中介数量的限制:目前有400家“合法”中介,再申请拿到资格的中介大都有官方背景,有的甚至是教育局,公安局,侨联等机关办的三产,和澳大利亚的私人公司市场自由竞争相比,有不公平竞争嫌疑。很多这样的公司本身不经营留学业务,就看准了那些有专业水准的小公司要再申请资格也无法得到批复,所以不得不挂靠他们,而赚其挂靠费用。其实中国国家如果放开也许可以增加透明度,加剧竞争,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价格。
- 服务质量问题:既然申请不到牌照,现在市场的中介就相互挂靠,有关系的挂靠,没有关系的只有做“地下中介”,从事这个行业的员工大部分没有出过国,更没有留学经验,也没有到外国的学校看过,这样纸上谈兵,出了问题都不知道找谁。
- 给市场说话权:进入了WTO后,国家应该鼓励海外知名的中介公司进驻中国,并且提供海归创业的待遇,大力发展中介行业;对于不合格的中介,可以定期清理。设置软性壁垒进行行业保护只会带来更多弊端。
精英教育有很多客户都是来二签的,因为一签在国内失败了,被骗取了很多钱,有的甚至不知道如何拒签的。很多客户被一些所谓得‘合法”中介软性敲诈(强迫换汇交学费),误导(送入野鸡大学),隐瞒专业和移民的关系,甚至主动帮助学生大肆伪造材料等。也有很多学生去教育局去投诉,但是收效甚微。某些中介已经在合同里面留了破绽,也有的有强大的律师团或者所谓的司法界的熟人,普通的学生哪里玩得过这些公司呢?又哪里有这么多精力和钱财去打旷日持久的官司?所以“黑心”中介屡屡得逞。
当然,市场的嗅觉是灵敏的,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,我们相信中国有关当局可以进一步研究具体对策,鼓励优秀的中介,打击劣质中介和黑心中介。对于店大欺客的黑心中介,不管他们是否合法,要严惩,避免间接成为“合法黑中介”的保护人。这个预警的出现也给优质的互联网中介提供了一个行业发展的机会。
|